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桃片”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探寻高校科技与文化赋能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的可行路径,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一行,于7月9日专程探访了拥有127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合川同德福,并与第四代技艺传承人余晓华先生在其摆满历史荣光与专利证书的荣誉室内,展开了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

荣誉室里的对话:辉煌历史与转型阵痛
继承人余晓华在同德福的荣誉室向师生介绍,这个创立于1898年(光绪二十三年)、已有127年历史的品牌,为适应时代与食品安全需求,已实现全流程机械化生产。他坦言,传统石磨存在占地大、卫生难控(易滋生细菌)、难满足规模化及安全标准等问题,机械化革新筑牢了品质、效率与安全根基。 但余晓华也流露对传统的眷恋与无奈:石磨米粉颗粒均匀,做的桃片口感更绵密柔韧,机器研磨则稍逊。效率与极致风味的平衡,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现实课题。

传承之困:老字号的新挑战
当话题转向传承现状,余晓华的神情凝重起来。“合川桃片制作程序极其繁复,道道工序都凝聚着心血与经验。 这工作又苦又累,强度大、耗时长,而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他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老字号面临的严峻挑战:技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认同这门需要极强耐心和匠心的老行当,并愿意投身其中,是我们最大的忧虑。”
薪火相传:期待高校智慧注入新活力
当余晓华的目光扫过眼前专注聆听、认真思考的食品专业同学时,期冀的光芒再次闪现。“看到高校的同学们专门来研究、关心我们的传统技艺,我感到非常欣慰,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相信,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与青年人才的智慧,能够为这门跨越世纪的“舌尖上的非遗”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此次探访,促进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像余晓华这样的匠人,用近四十载光阴淬炼出的坚守与热爱。这份匠心,正是老手艺穿越百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密码。
图文胡新悦、余思云/一审余思云/二审张薇薇/三审陈龙国